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如何创新形式、取得实效?(红旗渠精神宣传片)
出发城市:郑州/洛阳
预订价格:详情可联系客服
旅游天数:按照行程/可定制
经营业务:团体、个人观光旅游(省内旅游、国内旅游、国内地接) 商务考察、商务会议、研学旅游等
- 全国咨询热线:
- 13017648055
详情介绍: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州考察,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他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此行,在河南广大干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林州市一直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内涵,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活动形式,营造文化氛围等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品质,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是如何做的?有哪些创新举措?近日,记者做了深入采访——
以红旗渠精神引领学生立大志成大才
01、开发特色课程,融入学科教学,让红旗渠精神入脑入心
“在今天的‘红旗渠精神引我成长’主题学习课上,同学们讲了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我深受震撼,体会到了前辈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我们都是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更要去发扬、传承红旗渠精神。”11月7日,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六(4)班学生岳晋玉这样表达自己的课后感想。像这样的主题学习课,在林州市的各个学校都能看到。
“开学第一课上,讲红旗渠故事;节日、纪念日,进行红旗渠精神宣讲;通过主题班会,学习红旗渠历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红旗渠精神……”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王瑞芳向记者介绍,“我们学校开发了系列化、体系化的红旗渠精神德育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将红旗渠精神学深悟透。”林州市教育体育局主任科员郭爱德告诉记者:“林州市各学校围绕红旗渠精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都已成为传统,如开发系列校本德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科融合,等等,强化红旗渠精神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系统性,让学生在知识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红旗渠精神融入精神血脉。”
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北校每周都会开展一节“走近红旗渠”德育课,校长侯华丽介绍说,德育课内容分为“校园内外”“人工天河”“红旗渠畔”“我长大了”“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五个板块,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让学生从感知、走近、认识、学习、探索、传承五个方面践行红旗渠精神。
“太行(哪个)山高路又长、林县人(哪个)推起小车不停地唱、山里的人(哪啊)生性犟……”在林州市第八小学的音乐课上,《推车歌》《定叫山河换新装》等和红旗渠相关的经典歌曲时常被唱起。该校校长徐红立告诉记者:“学唱红旗渠主题歌曲是学校音乐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修渠先辈的豪迈、热情、气势和胆魄。”除音乐课外,该校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求教师渗透红旗渠精神教育。比如,在学习了《少年中国说》《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人物”等实践活动;在思政课上,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习语金句”,鼓励孩子们给先辈们写信,表达传承红旗渠精神的决心……“红旗渠精神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及学科教学的融合,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凸显了林州特色,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红旗渠精神的熏陶下健全人格。”王瑞芳说。
02、创新德育形式,开展多彩活动,让红旗渠精神落地生根
11月16日晚,林州市世纪学校的学术报告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一场由200多名小学生演绎的少年版话剧《红旗渠》正在上演。学生用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展现了红旗渠建设的总设计师、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精彩的演出赢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让很多观众产生了深刻共鸣。
林州市世纪学校副校长兼小学部校长桑强华向记者介绍:“这个话剧共分为11个场次,总时长90分钟,最小的演员只有6岁,最大的11岁。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虽然一切从零开始,但都展现了极大的热情。有的孩子一改贪玩的习惯,回到家也会和家长对台词,琢磨饰演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本身就是在学习和传承红旗渠精神。”“这次演出给我们带来了最美最深刻的体验,这是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演出结束后,小演员们纷纷给记者讲述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受疫情影响,11月24日话剧的演出创新了形式,首次以直播形式进行,万人齐聚云端收看,人们的关注热度再创新高。在2022年首届河南省民办中小学课本剧大赛中,少年版话剧《红旗渠》还荣获了一等奖。
林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李庆龙说:“林州市一直在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调动其内心情感,体会红旗渠精神的深层次内涵。少年版话剧《红旗渠》就是德育创新的成功案例之一。”无独有偶,林州市第三小学连续举行了7年的“弘扬红旗渠精神,做好红旗渠传人”主题系列活动,同样是德育创新的典型案例。该项主题活动的内容是:一二年级,开展听劳模讲述修渠故事、走进学校红旗渠故事馆参观实物展览等活动;三四年级,开展听小导游讲解红旗渠知识等活动,并鼓励学生办手抄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五六年级,开展观看红旗渠影视剧、唱红旗渠歌曲(听戏)、红旗渠主题书法作品展览、红旗渠精神我传承演讲比赛等活动。“这项系列活动是我们在2015年,也就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之际策划的,此后每年都举办,活动重在体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文化,旨在从不同侧面触动学生的心灵、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林州市第三小学校长杨庆芳向记者介绍。
林州市第八小学开展“亲子共学”活动,由学生带动家长,共同学习红旗渠知识,讲红旗渠故事;林州市河顺镇中心学校每周举办一期的红旗渠精神主题粉笔书画展,让师生在书画中坚定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的决心;林州市林虑中学举行的红旗渠精神演讲大赛,让学生深入了解红旗渠历史,汲取红旗渠精神的力量……各个学校都在行动,都在创新。
林州市还积极开发校外实践基地,设计出体系化的、丰富多彩的红旗渠精神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切实观察,获得真实体验。在研学基地的打造上,2021年,林州市投资5亿元建设了占地约16万平方米、可同时接待5000余名中小学生的红旗渠精神营地。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听课、穿越时空劳动、模拟攀岩除险等方式,深刻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涵。各学校也积极开辟校外课堂: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南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红旗渠研学“十个一”活动:走一段长渠、当一次红旗渠讲解员、看一部红旗渠纪录片、打一次开山锤、推一次民工车、抬一次太行石、看一次凌空除险表演、抡一次太行锤、唱一首红旗渠歌曲、讲一个红旗渠故事。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组织学生走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社区、农业生态园,去感受新一代林州人民在各自的岗位上对红旗渠精神的创新与传承。为了让研学活动更加系统化、有针对性,林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也组织编写了以“十大工程”“十大工具”“十大工种”“十大劳模”等为内容的红旗渠劳动教育研学课程教材。
03、创设文化环境,营造浓厚氛围,让红旗渠精神浸润生活
浓厚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林州,红旗渠文化成为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底色。校园内的场馆、雕塑、文化墙等都有红旗渠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产生影响,让学生在文化情景中体验红旗渠精神,理解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使思想品质发生变化。
“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我为红旗渠添光彩”,在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红旗渠精神教育馆,一个个修建红旗渠的真实故事、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一些珍贵修渠物品,通过六大主题,立体再现了当年林县“十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这个由杨贵老书记亲笔题写馆名的教育馆是学校最为突出的文化标志,也是学校师生接受红旗渠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馆内讲解员也都是学校的学生。”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南校校长秦晓玲说,“学校还在学生必经的走廊和楼梯间创设了‘清如许’红旗渠精神文化长廊,通过校园广播播送红旗渠故事与师生学习感悟,这些都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情景,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红旗渠精神的滋养。”
“我们学校依托校内现有的场地资源,建立了‘红旗渠·印象’模拟景像,巧用护墙墙绘石砌渠岸,利用楼梯仿绘奔流的渠水;在山墙上描绘当年修渠时‘凌空除险’的情景,非常震撼人心。”林州市西街学校校长王浩良告诉记者,“文化的创建最终是要服务于德育活动的,在模拟景像的照应下,学校还设立了‘红旗渠精神体验区’,内有铁锨、瓦刀、麻绳、马灯、小推车等工具,这些不仅是学校文化布置的重要元素,也是开展红旗渠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定期举行模仿修渠人、体验‘渠四代’活动,开展推小推车比赛等,让学生敢于战天斗地、敢于与困难作斗争。”此外,林州市第三小学、林州市第八小学、林州市任村中心校等学校也建立了红旗渠精神纪念馆和文化墙等,通过情景式教学和体验性的活动,让红旗渠走到学生身边,能触摸、能共鸣。
“做好红旗渠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弘扬好红旗渠精神、传承好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林州市教育人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任务。接下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德育工作形式,让红旗渠精神融入每个学生的精神血脉,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林州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见顺说。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州考察,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他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此行,在河南广大干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林州市一直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内涵,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活动形式,营造文化氛围等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品质,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是如何做的?有哪些创新举措?近日,记者做了深入采访——
以红旗渠精神引领学生立大志成大才
01、开发特色课程,融入学科教学,让红旗渠精神入脑入心
“在今天的‘红旗渠精神引我成长’主题学习课上,同学们讲了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我深受震撼,体会到了前辈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我们都是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更要去发扬、传承红旗渠精神。”11月7日,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六(4)班学生岳晋玉这样表达自己的课后感想。像这样的主题学习课,在林州市的各个学校都能看到。
“开学第一课上,讲红旗渠故事;节日、纪念日,进行红旗渠精神宣讲;通过主题班会,学习红旗渠历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红旗渠精神……”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王瑞芳向记者介绍,“我们学校开发了系列化、体系化的红旗渠精神德育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将红旗渠精神学深悟透。”林州市教育体育局主任科员郭爱德告诉记者:“林州市各学校围绕红旗渠精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都已成为传统,如开发系列校本德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科融合,等等,强化红旗渠精神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系统性,让学生在知识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红旗渠精神融入精神血脉。”
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北校每周都会开展一节“走近红旗渠”德育课,校长侯华丽介绍说,德育课内容分为“校园内外”“人工天河”“红旗渠畔”“我长大了”“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五个板块,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让学生从感知、走近、认识、学习、探索、传承五个方面践行红旗渠精神。
“太行(哪个)山高路又长、林县人(哪个)推起小车不停地唱、山里的人(哪啊)生性犟……”在林州市第八小学的音乐课上,《推车歌》《定叫山河换新装》等和红旗渠相关的经典歌曲时常被唱起。该校校长徐红立告诉记者:“学唱红旗渠主题歌曲是学校音乐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修渠先辈的豪迈、热情、气势和胆魄。”除音乐课外,该校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求教师渗透红旗渠精神教育。比如,在学习了《少年中国说》《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人物”等实践活动;在思政课上,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习语金句”,鼓励孩子们给先辈们写信,表达传承红旗渠精神的决心……“红旗渠精神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及学科教学的融合,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凸显了林州特色,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红旗渠精神的熏陶下健全人格。”王瑞芳说。
02、创新德育形式,开展多彩活动,让红旗渠精神落地生根
11月16日晚,林州市世纪学校的学术报告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一场由200多名小学生演绎的少年版话剧《红旗渠》正在上演。学生用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展现了红旗渠建设的总设计师、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精彩的演出赢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让很多观众产生了深刻共鸣。
林州市世纪学校副校长兼小学部校长桑强华向记者介绍:“这个话剧共分为11个场次,总时长90分钟,最小的演员只有6岁,最大的11岁。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虽然一切从零开始,但都展现了极大的热情。有的孩子一改贪玩的习惯,回到家也会和家长对台词,琢磨饰演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本身就是在学习和传承红旗渠精神。”“这次演出给我们带来了最美最深刻的体验,这是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演出结束后,小演员们纷纷给记者讲述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受疫情影响,11月24日话剧的演出创新了形式,首次以直播形式进行,万人齐聚云端收看,人们的关注热度再创新高。在2022年首届河南省民办中小学课本剧大赛中,少年版话剧《红旗渠》还荣获了一等奖。
林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李庆龙说:“林州市一直在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调动其内心情感,体会红旗渠精神的深层次内涵。少年版话剧《红旗渠》就是德育创新的成功案例之一。”无独有偶,林州市第三小学连续举行了7年的“弘扬红旗渠精神,做好红旗渠传人”主题系列活动,同样是德育创新的典型案例。该项主题活动的内容是:一二年级,开展听劳模讲述修渠故事、走进学校红旗渠故事馆参观实物展览等活动;三四年级,开展听小导游讲解红旗渠知识等活动,并鼓励学生办手抄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五六年级,开展观看红旗渠影视剧、唱红旗渠歌曲(听戏)、红旗渠主题书法作品展览、红旗渠精神我传承演讲比赛等活动。“这项系列活动是我们在2015年,也就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之际策划的,此后每年都举办,活动重在体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文化,旨在从不同侧面触动学生的心灵、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林州市第三小学校长杨庆芳向记者介绍。
林州市第八小学开展“亲子共学”活动,由学生带动家长,共同学习红旗渠知识,讲红旗渠故事;林州市河顺镇中心学校每周举办一期的红旗渠精神主题粉笔书画展,让师生在书画中坚定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的决心;林州市林虑中学举行的红旗渠精神演讲大赛,让学生深入了解红旗渠历史,汲取红旗渠精神的力量……各个学校都在行动,都在创新。
林州市还积极开发校外实践基地,设计出体系化的、丰富多彩的红旗渠精神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切实观察,获得真实体验。在研学基地的打造上,2021年,林州市投资5亿元建设了占地约16万平方米、可同时接待5000余名中小学生的红旗渠精神营地。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听课、穿越时空劳动、模拟攀岩除险等方式,深刻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涵。各学校也积极开辟校外课堂: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南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红旗渠研学“十个一”活动:走一段长渠、当一次红旗渠讲解员、看一部红旗渠纪录片、打一次开山锤、推一次民工车、抬一次太行石、看一次凌空除险表演、抡一次太行锤、唱一首红旗渠歌曲、讲一个红旗渠故事。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组织学生走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社区、农业生态园,去感受新一代林州人民在各自的岗位上对红旗渠精神的创新与传承。为了让研学活动更加系统化、有针对性,林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也组织编写了以“十大工程”“十大工具”“十大工种”“十大劳模”等为内容的红旗渠劳动教育研学课程教材。
03、创设文化环境,营造浓厚氛围,让红旗渠精神浸润生活
浓厚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林州,红旗渠文化成为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底色。校园内的场馆、雕塑、文化墙等都有红旗渠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产生影响,让学生在文化情景中体验红旗渠精神,理解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使思想品质发生变化。
“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我为红旗渠添光彩”,在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红旗渠精神教育馆,一个个修建红旗渠的真实故事、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一些珍贵修渠物品,通过六大主题,立体再现了当年林县“十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这个由杨贵老书记亲笔题写馆名的教育馆是学校最为突出的文化标志,也是学校师生接受红旗渠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馆内讲解员也都是学校的学生。”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南校校长秦晓玲说,“学校还在学生必经的走廊和楼梯间创设了‘清如许’红旗渠精神文化长廊,通过校园广播播送红旗渠故事与师生学习感悟,这些都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情景,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红旗渠精神的滋养。”
“我们学校依托校内现有的场地资源,建立了‘红旗渠·印象’模拟景像,巧用护墙墙绘石砌渠岸,利用楼梯仿绘奔流的渠水;在山墙上描绘当年修渠时‘凌空除险’的情景,非常震撼人心。”林州市西街学校校长王浩良告诉记者,“文化的创建最终是要服务于德育活动的,在模拟景像的照应下,学校还设立了‘红旗渠精神体验区’,内有铁锨、瓦刀、麻绳、马灯、小推车等工具,这些不仅是学校文化布置的重要元素,也是开展红旗渠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定期举行模仿修渠人、体验‘渠四代’活动,开展推小推车比赛等,让学生敢于战天斗地、敢于与困难作斗争。”此外,林州市第三小学、林州市第八小学、林州市任村中心校等学校也建立了红旗渠精神纪念馆和文化墙等,通过情景式教学和体验性的活动,让红旗渠走到学生身边,能触摸、能共鸣。
“做好红旗渠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弘扬好红旗渠精神、传承好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林州市教育人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任务。接下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德育工作形式,让红旗渠精神融入每个学生的精神血脉,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林州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见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