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游河南】黄河三峡之初见,不仅仅是简单的壮美(河南黄河三峡怎么样)
出发城市:郑州/洛阳
预订价格:详情可联系客服
旅游天数:按照行程/可定制
经营业务:团体、个人观光旅游(省内旅游、国内旅游、国内地接) 商务考察、商务会议、研学旅游等
- 全国咨询热线:
- 13017648055
详情介绍:
早就听人说济源黄河三峡景区是当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地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探寻。近日稍有闲暇,便毫不犹豫地与人相约,一起奔向这个心中的神圣之地。
随着扑鼻而来清新湿润的空气,金黄色法桐抢先入眼,纵横有序,北依山峦垂直而列,南临黄河平行相眺。被法桐捭阖开的地面,为灰白发亮的土地,上面覆一层薄薄的石砾,构成一个天然的停车场。说是天然,一点都不为过,喜鹊在其中一棵法桐上做了高约一米的窝,并不躲避人群,三三五五地在这片桐林和河水上空飞翔。蓝天,白云,黄土,飞鸟,大河——这景象,在儿时的记忆中一晃而过,在古人的诗词中神游已久,在不多的经历中廖廖温习,再次相见,仍然让人欣喜,把身心都交付于此,几乎忘了此行前来黄河三峡的目的。
或者无法将现在的景象与此行目的联系起来,原是慕名来寻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足迹的。站在岸边,远山影影绰绰,近水粼粼碧波,山静静地矗立在水里,宛若教科书中的桂林山水。一架通透的玻璃桥横跨黄河,几个小缆车像仙女的花篮在河面上空悠然飘过,蓝白的船静静地泊在水面上,在这高远的蓝天下,通透的空气中,澄明的水上,一切显得那么纯净和安静。尽管有满船的游客,尽管有嘈杂的人声,却被这广袤的天地、宽阔的山水隐没、消匿了。游船鸣起汽笛,徐徐开动,岸和水也徐徐地往后退,群山似乎在水上游走,教人倍感悠然自得。这种恬静与悠适,不是画,胜似画,很难想象这里曾有十万大军扛粮持械,越冰而渡。
船行两山之间,画风突变,原先如江南山水般的秀丽景象,此刻山也苍雄、水也浩荡起来。山上的石并不是整块的青石,而是一阙一阙地断壁,断壁之岩久经历史风云的濡染,纵向一道一道,整齐而又交错地遍布着细小的沟壑,许多长条型的岩石鼓起来,一凸一凹之间,一块块“人墙”显现了出来(后来听说这里有一处惟妙惟肖的人人崖,整座崖壁都爬满了娃娃)。整座山都是这样,及水部分往上数,一阙一阙的峭壁有八九层,一层一层陡直而上,直至峰顶,层与层之间是顽强生长下来的植物,给苍山绕上了几环翠绿,使整个山峦看起来更加雄姿挺拔、伟岸苍翠。
且看时,船向旁转,一道山峰如屏障映入眼前。讲解员说,这道峰的名字叫翠屏峰,因其山体像一道屏风而得名,当年陈谢大军就是在此渡过了黄河。凝视着这道屏风,灰白的石壁仍然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那山脚的碎石,仿佛保留着渡军战士滑动的脚步, 眼前不觉浮现出一个画面:在寒冷的冬天,红军未得渡船滞扎于黄河岸边,苦急之时,天寒地冻,十年不得一次的黄河结冰了,红军战士行至河中间,凿洞测量,已然浑厚,于是十万大军即刻准备,连夜起程,撒炉渣于冰河之上防滑,快速抢渡黄河!待国民党军队闻讯而来,却已冰消人去,只得望河兴叹,人们称赞此黄河为神奇的冰河!只觉得神奇两字用的好,当人不予水成道时,天自成道,是谓神奇也。如今再看那翠屏峰,峭壁上整齐的人墙,仿佛列队而行的队伍浮雕,历史与自然结合得浑然天成,维妙维肖!
讲解员讲得入声入色,游客听得气血昂扬。几位大约六十年代的阿姨,红故事她们离得最近,红教育她们受得最早,她们拿起手机与翠屏峰合影。还有一位阿姨,就在甲板中央,迈出弓步,高举右手,一副振臂一呼的气慨,引得周围的人纷纷喝彩。济源黄河三峡是黄河流经的最后的一个峡谷,出此峡谷,便是一马平川。游客们在这黄河的最后一道关隘中,在太行山的怀抱中,在母亲河的水面上,一边倾听革命故事,一边饱览山光水色,一边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悦。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奔腾的黄河在小浪㡳,一改黄沙滔滔的模样,变得宁静如许,清澈如许,美哉!妙哉!甲板上微风起,阿姨们手挽手跳起了舞蹈,也是美不自禁了。
早就听人说济源黄河三峡景区是当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地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探寻。近日稍有闲暇,便毫不犹豫地与人相约,一起奔向这个心中的神圣之地。
随着扑鼻而来清新湿润的空气,金黄色法桐抢先入眼,纵横有序,北依山峦垂直而列,南临黄河平行相眺。被法桐捭阖开的地面,为灰白发亮的土地,上面覆一层薄薄的石砾,构成一个天然的停车场。说是天然,一点都不为过,喜鹊在其中一棵法桐上做了高约一米的窝,并不躲避人群,三三五五地在这片桐林和河水上空飞翔。蓝天,白云,黄土,飞鸟,大河——这景象,在儿时的记忆中一晃而过,在古人的诗词中神游已久,在不多的经历中廖廖温习,再次相见,仍然让人欣喜,把身心都交付于此,几乎忘了此行前来黄河三峡的目的。
或者无法将现在的景象与此行目的联系起来,原是慕名来寻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足迹的。站在岸边,远山影影绰绰,近水粼粼碧波,山静静地矗立在水里,宛若教科书中的桂林山水。一架通透的玻璃桥横跨黄河,几个小缆车像仙女的花篮在河面上空悠然飘过,蓝白的船静静地泊在水面上,在这高远的蓝天下,通透的空气中,澄明的水上,一切显得那么纯净和安静。尽管有满船的游客,尽管有嘈杂的人声,却被这广袤的天地、宽阔的山水隐没、消匿了。游船鸣起汽笛,徐徐开动,岸和水也徐徐地往后退,群山似乎在水上游走,教人倍感悠然自得。这种恬静与悠适,不是画,胜似画,很难想象这里曾有十万大军扛粮持械,越冰而渡。
船行两山之间,画风突变,原先如江南山水般的秀丽景象,此刻山也苍雄、水也浩荡起来。山上的石并不是整块的青石,而是一阙一阙地断壁,断壁之岩久经历史风云的濡染,纵向一道一道,整齐而又交错地遍布着细小的沟壑,许多长条型的岩石鼓起来,一凸一凹之间,一块块“人墙”显现了出来(后来听说这里有一处惟妙惟肖的人人崖,整座崖壁都爬满了娃娃)。整座山都是这样,及水部分往上数,一阙一阙的峭壁有八九层,一层一层陡直而上,直至峰顶,层与层之间是顽强生长下来的植物,给苍山绕上了几环翠绿,使整个山峦看起来更加雄姿挺拔、伟岸苍翠。
且看时,船向旁转,一道山峰如屏障映入眼前。讲解员说,这道峰的名字叫翠屏峰,因其山体像一道屏风而得名,当年陈谢大军就是在此渡过了黄河。凝视着这道屏风,灰白的石壁仍然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那山脚的碎石,仿佛保留着渡军战士滑动的脚步, 眼前不觉浮现出一个画面:在寒冷的冬天,红军未得渡船滞扎于黄河岸边,苦急之时,天寒地冻,十年不得一次的黄河结冰了,红军战士行至河中间,凿洞测量,已然浑厚,于是十万大军即刻准备,连夜起程,撒炉渣于冰河之上防滑,快速抢渡黄河!待国民党军队闻讯而来,却已冰消人去,只得望河兴叹,人们称赞此黄河为神奇的冰河!只觉得神奇两字用的好,当人不予水成道时,天自成道,是谓神奇也。如今再看那翠屏峰,峭壁上整齐的人墙,仿佛列队而行的队伍浮雕,历史与自然结合得浑然天成,维妙维肖!
讲解员讲得入声入色,游客听得气血昂扬。几位大约六十年代的阿姨,红故事她们离得最近,红教育她们受得最早,她们拿起手机与翠屏峰合影。还有一位阿姨,就在甲板中央,迈出弓步,高举右手,一副振臂一呼的气慨,引得周围的人纷纷喝彩。济源黄河三峡是黄河流经的最后的一个峡谷,出此峡谷,便是一马平川。游客们在这黄河的最后一道关隘中,在太行山的怀抱中,在母亲河的水面上,一边倾听革命故事,一边饱览山光水色,一边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悦。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奔腾的黄河在小浪㡳,一改黄沙滔滔的模样,变得宁静如许,清澈如许,美哉!妙哉!甲板上微风起,阿姨们手挽手跳起了舞蹈,也是美不自禁了。